|
|
铝管专栏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铝管专栏 / 入世十年钢铁行业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 |
入世十年钢铁行业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重庆鑫中贸 发布时间:2012/1/14 阅读:1778次 【字体:大 中 小】 |
我国已成为全球钢铁产量大国。不过,在粗钢产量连创新高之际,困扰中国钢铁多年的行业宿疾却总是挥之不去。
步入“十二五”,钢铁业终于迎来了转型机遇。权威人士透露,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扩大高性能钢材品种,同时还将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上下游协同发展。
显然,走高附加值的发展之路符合钢铁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从产能过剩到质量为上,布局优化大势所趋
自2011年以来,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钢材的需求问题令人关注。钢铁业“十二五”规划对此作了一个预测: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约为7.5亿吨,这意味着今后5年,我国的粗钢消费年均增速不过4%左右,与“十一五”年均12%的粗钢产量增速相比大大降低。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我国粗钢日均产量连续四个月回落——在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钢厂减产不再犹豫。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也表示,从钢铁业投资增速垫底的表现来看,市场倒逼机制初步形成。
罗冰生坦言,粗钢产量的高增长确实造成了高价进口矿的增加,而供大于求的需求状况则促使国内钢材价格一路走低,所以,生产总量的高增长才是钢铁行业“高成本、低效益”的最根本原因。
“2012年钢铁行业仍将面临产能总体过剩、市场需求减弱的形势。”罗冰生说,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到了2012年,回落态势仍将持续。受此影响,钢铁需求量也将下降。
2011年1至10月,黑色金属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 .4%;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这说明,今年钢铁行业的生产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加,产能过剩矛盾会更加突出。对此,罗冰生坦言,对于钢铁行业总量的控制至关重要,否则将可能出现更大的困难。
除了以上所说的总体上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个则是区域的相对产能过剩,即中钢协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院院长李新创所说的,中国钢铁业的不合理布局。
钢铁业布局的不合理,简单概括就是“北重南轻”“东多西少”。环渤海是我国第一大钢铁产区,产能近4亿吨,50%以上外销。广东每年消费钢铁5000万吨,自身产能才1000多万吨,大量钢材需要从外省调入。“北钢南运”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从2006年起,宝钢、武钢就分别在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建设两大沿海精品钢铁基地,但因金融危机搁置。为控制钢铁产能过剩,有关部委表示“钢铁业三年内不宜上新项目”,因此,两大基地至今未获“准生证”。但最新发布的《规划》强调,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钢铁基地,但表示要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等东南沿海钢铁精品基地。
此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钢材需求井喷式增长,大批钢厂进军新疆建基地。中钢协首席分析师李世俊曾警告说:“新疆要不了这么多钢厂,否则明天的天山很可能变成今天的唐山。”而钢铁业“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西部钢铁业要“结合能源、资源情况,适度发展”。
同质化竞争严重,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在北京百子湾钢材市场,有些相同品种的钢材多达数十样,且价格差距不大。
“现在钢材不好卖,有时一天都没有一单生意,产品基本相同,要是形势不好,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做型材生意的马经理认为,“钢企应多生产有特色的产品,这样才有竞争力。”
事实上,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导致了商家互相压价,也导致了各个钢企的利润增长点的无限趋同。以汽车板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汽车板生产厂家仅有宝钢集团一家,但时至今日,能生产汽车板的国内钢厂至少有7家之多。据了解,国内产能在1000万吨以上的钢企,很多都有上汽车板项目的打算。
有专家表示,同质化恶性竞争的结果,除了两败俱伤之外,还将阻碍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步伐。换句话说,如果把精力和财力都用于眼前的同质化竞争上,势必会转移企业的视线,导致企业忽略对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的投入与开发。
西南证券的一份报告指出,钢铁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行业发展趋势必将逐步由单纯规模扩大、产量增长向提升技术、提升品质的深加工转变。
不仅如此,当我国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时,传统的“钢筋 水泥”的粗放式投资已经逐渐没落,下游交通、机械等行业向高端化需求的演变正促使钢铁行业品种结构转型和升级。
因此,当传统钢铁产能即将遭到大规模淘汰时,高性能钢铁产品就成为行业破解资源、环境以及能耗桎梏,实现品种和结构转型的突破口,高性能钢已经是行业长期的发展趋势。
不仅是“十二五”新材料规划将高性能钢列为政策重点支持的品种之一,在钢铁业“十二五”规划中,发展高性能钢也是重中之重。在控制数量的同时,钢铁业“十二五”规划把提高品种质量放在六大目标首位,并提出一些具体指标。如汽车用高强钢、硅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三级及以上螺纹钢使用比例超过80%。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苗治民透露,“十二五”期间首先要促进钢铁产品升级换代:对于“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主要是提升档次和稳定性,全面推进钢材标准升级;对于“高性能”的钢铁产品,重点是加强应用,同时鼓励少数有实力的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并支持特钢企业的发展。
据了解,国家将通过税收减免、补贴、重大项目支持等形式,支持钢铁企业研发、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发展相关配套设施。更有业内人士估算,扶持资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或达数千亿元。
下游需求面临压力,产业联动箭在弦上
事实上,仅从生产端来看,近年来我国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而且我国大部分钢材品种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生产,但从需求端看,建筑、机械、造船、汽车等行业都是用钢“主力”。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新开工项目有所减少,再加上国际市场疲软,钢材内需和出口均呈现下降趋势。
“十二五”时期,高性能钢发展在即,而行业中的产品开发、生产和应用环节之间的关系却尚待理顺,而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产业联动机制,促进生产和需求端的相互影响。
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副处长徐文立指出,高性能钢的制约环节较多,推进难度较大,单靠企业和行业协会难以有效协调各方关系和利益,有必要依靠政府力量加以协调推动,建立跨行业的合作推进机制。产业联动口号的提出,针对的正是高性能钢推进过程中“产业间缺乏联动机制、各行业孤军作战”的头号症结。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面临升级换代,推进高性能钢将主要以产业联动的形式进行。”迟京东表示,将借鉴工信部与住建部联手推进高强度钢筋的模式,与汽车、造船、发电、机械等行业成立推进协调小组,从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应用到使用标准的修订,都要采取产业间的联动和战略合作的方式推进。
工信部人士透露,工信部原材料司正会同装备司在船舶行业建立合作机制。工信部将积极推进汽车、家电、石油、铁路等领域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合作机制,促进钢铁工业和重点用钢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链整体技术进步。
|
|
|
|